【美術研究】馬瑞青:在欣賞中見到你自己 連載(十二)

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常識

當然,這兩類知識單元對欣賞差異影響還有互相滲透的方面,但毋庸置疑,他們引起的理解結(jié)果與情感效應是有很大分別的。

在欣賞差異形成分析過程中,在圖式的心理定向階段涉及到欣賞者心理的感覺與知覺轉(zhuǎn)換過程:由日常的感覺與知覺轉(zhuǎn)換為特定的審美觀照的感應方式。雖然一般認為,心理感覺知覺方式由日常方式轉(zhuǎn)換成了審美的方式,但其感覺知覺所對應的還是人們?nèi)粘5慕?jīng)驗與知識,并基于此產(chǎn)生了最初的欣賞差異。故此我們首先從日常知識、閱歷入手分析對美術欣賞差異的影響。日常閱歷知識包括人們直接或間接獲得的社會文化、科學知識、生活經(jīng)歷等方面,在進行美術欣賞之時,這些因素常常相互交融。這是一個欣賞者進入美術欣賞的基本條件。

不能否認,任何美術作品,都是特定社會生活的印記,總投射出或多或少的社會信息,它以生活實踐為基礎,以實踐提供的生活經(jīng)驗為素材,美術欣賞同樣必須以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才能得以進行。生活經(jīng)驗是個人生活經(jīng)歷的不斷積累,這些生活經(jīng)驗從人生開始就逐漸沉積在人的記憶當中,構成了人圖式結(jié)構的最基礎的部分,成為人認識所有事物的參照,它影響著一個人認識事物的程度深淺。生活閱歷從生理的角度來說首先就是年齡的差距,生活閱歷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增長的。對于閱歷對欣賞的影響,陳繼儒在《談少陵集》中的詞句所言:“少年莫漫輕吟味,五十方能讀杜詩”正是表明了這一點。在美術欣賞中同樣如此,兒童常會從色彩、形象和內(nèi)容相對活潑的美術作品中得到很多快感,而往往從帶有較深思想性、較多知識性的作品中得不到更多的理解和感受。

馬蒂斯 舞蹈

梵高 星月夜

羅丹 加萊義民

列賓 伏爾加纖夫

生活閱歷的廣泛與否同樣影響著美術欣賞差異的產(chǎn)生。魯迅先生說:“看別人作品,也很有難處,就是經(jīng)驗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極要緊,極精彩處,而讀者不能感到,后來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類似的事,這才了然起來。例如描寫?zhàn)囸I罷,富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懂的,如果餓他幾天,他就會明白好處。”

珂勒惠支 面包

正因為有了親身體驗,就很容易理解,也會有更強的情感體驗,這個例子非常形象的說明了經(jīng)歷與體驗對欣賞的影響。這一點上,在欣賞中有無經(jīng)歷體驗欣賞效果就會大相徑庭。欣賞者往往對經(jīng)歷的事情在美術作品的復現(xiàn)中產(chǎn)生最深刻的理解,伴隨的是最強烈的情感反應,由一般知識產(chǎn)生的反應是無法達到這種程度的。這就是我們常遇到的情形:有些欣賞者因為有相關的閱歷,欣賞某一件美術作品時感觸頗深,激動不已,而無相關體驗的另外一個欣賞者完全有可能感受平淡。

然而,在美術作品欣賞的實踐中,對絕大多數(shù)美術作品,比如對于古代的、外國的美術作品,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想要有親身的經(jīng)歷是不容易做到的。比如在美術發(fā)展的早期,美術作品作為巫術禮儀、宗教神話的承載物,或為“明勸戒,助人倫”而為,美術欣賞與欣賞者生活息息相關。

這時的美術作品欣賞局限于特定范圍,且又因之范圍的特定,就有共同的知識閱歷,又因之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欣賞結(jié)果——理解程度與情感反應往往差異很小,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這時的美術作品其實是附麗于特定器物或建筑物,以塑造或增加實體的實用效果,比如巖畫、陶器、建筑上的美術作品等等,此時的欣賞還很難說是具有審美意義的欣賞。即便如此,時過境遷,原有實用功能漸漸淡去,成為審美的對象,這時的欣賞就會與以前欣賞產(chǎn)生很大差異。

人面魚紋彩陶盆

西班牙 阿爾泰米拉穴頂?shù)囊芭?/p>

米開朗基羅 西斯廷天頂畫

要想進行深入的欣賞必須借助間接知識,由于這些知識的間接性,欣賞者的情感反映一般不會達到親身體驗過的知識。

在中國欣賞者欣賞西方基督教美術作品時,因為缺乏相應的關于基督教的知識和在教堂祈禱與精神洗禮的體驗,雖然也會對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但很難說對這些美術作品意義產(chǎn)生充分的理解與相應情感反應。相反,從小就生活在基督教教育的環(huán)境中的欣賞者,他們體會的內(nèi)容會更充分,在欣賞這些美術作品時會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反應。

關于此,帕諾夫斯基在《視覺藝術的含義》一書中的論述可謂一針見血:澳洲叢林居民不可能認識《最后的晚餐》這幅作品的主題(subject),對他來說,這幅畫僅僅是表達了一次興奮的午餐聚會。要理解這幅畫的肖像學(圖像學)含義,他就必須熟悉《福音書》的內(nèi)容。當我們遇到一些再現(xiàn)了只有一般“有教養(yǎng)的人”偶然知道的歷史和神話題材的作品,而不是有關《圣經(jīng)》的故事或場面時,我們都要變成澳洲的叢林居民了。(未完待續(xù))

達芬奇 最后的晚餐

上一篇:《中華江山圖》第十三篇章:中華江山永固
下一篇:客居北京16年,湖南籍畫家未君攜83幅中國畫作品“歸來”

歡迎掃描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平臺!

歡迎掃描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