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片田
火來勝
我生在魯西南的一個小山村,村子的名字叫石廟,哪里有山有水有良田,古時候,它隸屬東平洲,現(xiàn)在歸東平縣銀山鎮(zhèn)。說起石廟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但說起他的另一個名字,知道的人就多了,他另一個更為響亮和頗為人知的名字叫石碣村。這個名字,因四大名著《水滸傳》的問世和“文革”時期批林批孔運動而享譽中外。
家鄉(xiāng)的那片山水,雖說不上山清水秀。但也點綴著曲徑通幽、茂林修竹的絕佳去處,也有“晚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山湖景觀:象湖水清澈,四周山巒環(huán)繞。風(fēng)景秀麗的東平湖;
上兩圖為東平湖景觀
像“山奇雄、峰奇秀、巖奇險、石奇美”有“小岱峰”、“小泰山”之稱的臘山;
上圖為臘山景觀一角
上兩圖為高空俯瞰臘山
像千姿百態(tài)的白佛山石窟照像,在這里隋唐宋佛造像就有149尊。從隋開七年到北宋干寶八年,各個時期的造像都有,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和宗教研究價值;
上圖為白佛山全景
上圖為白佛山上的大佛像
像景色宜人、空氣清新、以道教文化為主題的老君山,像千年古剎月牙寺;還有因周穆王在此打獵被寇所困,苦無水,無奈之下,馬狂刨山石而得泉的馬跑泉;
上兩圖為馬跑泉一角
像“三分濟徐、呂,七分朝天子”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戴村壩等等,每處都能讓人陶醉并流連忘返------。
上圖為戴春壩俯瞰圖
家鄉(xiāng)的那片山水,雖說不上人杰地靈,但也誕生了個八文化名人和國家棟梁。像孔子七十二賢人中的子路,忠心耿耿保大唐的程咬金,五代宰相、文學(xué)家、音律家王樸,北宋父子狀元梁灝、梁固。集賢大學(xué)士、宰相梁適,推出了改革第一村——小崗村的萬里委員長。他們都喝過這里的水,爬過這里的坡,玩過這里的山,走過這里的路,住過這里的房,他們都曾與這片山水相伴,這里的山水孕育了他們的靈氣和智慧,他們靠故鄉(xiāng)給予的智慧,成就了輝煌,從而他們也讓這方山水因為他們有了些許的名氣和生機。
我故鄉(xiāng)的小山村就坐落在這不算十分人杰地靈的一域,當時村里人最多時有2000多口,是一個雜性大村莊,有四大姓,人最多的是火性,其次是阮姓、陳姓和康姓,期間還散布著劉姓、金姓、王姓、商姓、許姓、孟姓、趙姓、魏姓--------村子北靠九頂鐵塔山,南照金山、銀山,西有奔騰不息的母親河——黃河,東有大運河、大汶河及800里水泊的余澤東平湖??梢哉f是黃河、大運河、大汶河、東平湖三河一胡的交匯之地。在這里,有大汶口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漁家文化、民俗文化,是一個多種文化相互交融的綜合文化地帶。在大躍進的一九五八年的初春,我出生在這里,從小就沐浴了多種文化的熏陶,在這片山水土地上,我讀完了小學(xué)、初中、高中,直到在農(nóng)村再教育兩年后的一九七七恢復(fù)高考的第一年考上大學(xué)。我當年登上大雅之堂、并引以為自豪,同時并讓我在這片熱土上小有名氣的論文《阮氏三兄弟的造反精神不容歪曲》的文章就發(fā)表在這個時期。
那是1975年,全國的批林批孔運動方興未艾,當時我剛好高中畢業(yè)回家務(wù)農(nóng),聽說省里初步確定我們村是石碣村,理由是我們村里有阮姓居民,又處在的800里水泊的邊上。與梁山和棘梁山相距較近,依據(jù)這些,省里的考古學(xué)者專家家初步推斷,我們這個村可能是石碣村,但沒有史料證據(jù)做支撐,省里一時還不敢斷定,也不敢貿(mào)然按石碣村宣傳,那時雖然是文革,像這樣的大事還是不敢胡編亂造的,上級要求,要出師有名,查有實據(jù)。當時縣里把這個任務(wù)交給了我們村村支部書記火鳳平,風(fēng)平二爺爺就把這個任務(wù)交給了村聯(lián)中校長我的恩師阮世功,當時老師帶著我在村上一隊一隊的訪貧問苦,追根溯源,打問古稀老人,蒼天不負有心人,最后還真的讓我們打聽到了。知道這個事的是村上一個上過初中后不知什么原因得了半癡半癲,半清醒半摩登病的王忠昌。王忠昌這個人能吃能喝,但得了特懶的病,常年不愿下地勞動干活,整天挎著個籃子趕大集,有時候,籃子里放一本書,夏天樹蔭涼下讀,有時候冬天和老頭們在墻根下一塊曬太陽,但就是不干活,時間久了,村上也拿他沒辦法,人們便送他個外號大閑人,這大閑人有一天正給老頭兒們聊天,聽說我們了解的事情后,便主動找到我們說:我知道。咱們山上石廟里原先有個佛爺?shù)裣?。我記得佛像兩邊刻著?ldquo;維大宋國太平軍東阿縣北欒村、南欒村、石碣村合成石廟村……元佑八年四月八日建立”的文字記載,那個佛像我們五隊里的人怕被別人砸了,便把它埋了起來,一聽這,多日愁眉不展的書記和恩師頓時眉眼舒展,急忙派人陪王忠昌一起把佛像挖了出來,運到大隊部里保護好,當時當書記的鳳平二爺爺也不敢耽擱,騎上自行車急忙去公社報告,公社也立刻電話向縣里請示,第二天縣里便派縣博物館館長和文化館的史料專家專程趕到我們大隊部,對這個佛像年代真?zhèn)芜M行認真的鑒定,經(jīng)專家辨識,斷定這塊雕刻的佛像石確實是宋代的,有史料價值,他們討論后確定我們這里就是貨真價實的石碣村,水滸上描寫的阮氏三兄弟就生活在這個村上,再后來,我們在縣志上也查到了這段記述,有了碑紋記載和縣志的佐證,縣鄉(xiāng)村三級才坐實了我們村原先是石碣村的美名,于是就有了那篇讓我在全縣小有名氣的文章,當時發(fā)表在《山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上,后來山東省、全國社科聯(lián)的刊物及中央廣播電臺在新聞?wù)斨羞€收錄播報了目錄,一時間我們石廟村風(fēng)光無限,全國各地來參觀學(xué)習(xí)的人絡(luò)繹不絕,以至后來和我同時期考上山東藝術(shù)學(xué)院,2000年后在齊魯小有名氣的畫家阮世旺也時常在畫上題上石碣村人阮世旺,那是后話。
我在這片山水上生活了將近30年。而后,隨著工作的變動,我去了省城,后來又去了京都。但無論走到哪里,我對故鄉(xiāng)山水的那片情,那片留戀,那片對母親的懷念和依托。還時時縈繞于心懷。尤其是母親當年說土田退掉時的那幅傷感的面容以及我向母親承諾從此多置辦硯田、勤耕硯田的承諾至今還時不時地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
那是1982年初,學(xué)校放寒假回家過年,一天,母親走到我身邊,不無傷感地對我說:“來源(兒時的小名),隊里說你吃國糧了,咱們隊里分給你的那份田地就不能再分給你了,咱們家田地本來就少,你那田沒了,以后咱家收的糧食就更少了,哎!”我聽了母親的話和他這聲嘆息,便安慰母親說:“按規(guī)定是這樣的,收回去就收回去吧,讓我吃國糧不是你一直希望的嗎?我馬上就畢業(yè)了,拿工資了,地給拿走是應(yīng)該的,”我怕講這些大道理,母親還聽不明白。我就指著村上一位大嬸多年前送給我的一方硯臺說“:娘,您老不是一直讓我用這方硯臺多寫字嗎?從今以后。我就不耕土田了,專耕硯田,以后我有錢了也多買些硯田,買好多好多的硯田,足夠您子子孫孫耕種的。”母親聽了我的話,破涕一笑,說:“都是你說的理兒,寬我的心罷了”。后來,母親也慢慢的明白了這個道理。也知道了硯田比土田難耕。如果耕耘好了,會比耕土田更有出息。所以后來我每次回家母親都要問我硯田耕的怎么樣,有什么收獲?有時我支吾著應(yīng)付她老人家兩句,有時也會寬慰寬慰老人的心,就說挺好,硯田耕的挺好,這不,不光我耕,還正教您孫女耕硯田呢。問多了,我也就真對硯田下起了功夫,認真地研究起來。這一研究,還真迷上了硯臺。當我八七年從縣里調(diào)到濟南時,便時不時的到濟南英雄山古玩市場上去逛逛,有時出差也到古玩地攤上去瞧瞧,遇到喜歡的古硯就收上一方。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由向母親一句隨意的承諾到今天,算起來已40多年了,這40多年中。高峰時,我收獲、過手的硯田有1000多畝,后贈與互換交流了一些,現(xiàn)在粗算起來還有硯田600多畝,這600硯田一是布局在北京坦博藝苑辦了個硯臺展覽館,一是在海南瓊海樂城國際旅游醫(yī)療先行區(qū)申請布局了一個瓊海博鰲硯臺博物館,成了名副其實的硯田專業(yè)戶。這些硯田雖不肥沃,但也有不少大器和掌玩,
清代 曾國藩銘玉兔朝元硯
宋代,端石鵝形硯 縱290 mm 橫1163 mm 厚80 mm
明代,黑包紅澄泥硯 縱84 mm 橫54 mm 頭高32mm 尾高16mm
這些硯田耕耘的雖不細致,亦有富有文人味和富商大賈喜愛的雅玩。
清代 沈荃銘荷葉硯 縱220 mm 橫 189 mm 厚36 mm
還有一些硯友夢寐以求想得到的珍品和孤品。硯田所在貫通南北,布局東西,有祁陽,明山的黃綠紫紅,
清代 山水紋祁陽石盒硯
清代 名山松皮硯 縱168mm 橫102mmm 厚27mm
有云貴川的百花、苣卻以及紫袍玉帶,
清代 四川廣元的白花石 山野漁村硯
清代:苴卻石 花葉連枝鏤空圓硯 直徑238mm 高15mm
有西北的洮河和賀蘭,
宋代 洮河石抄手硯 縱225 mm 橫 150 mm 厚47mm
清代 賀蘭石淌池硯
清代 紅絲石硯板 縱192mm 橫124mm 厚37 mm
還有東北的松花、齊魯?shù)募t絲——各有千秋,頗有神韻。
這些硯田使我增長了不少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也使我?guī)в辛它c滴的金石味,更為可喜的是它豐富了我的退休后生活,使我每天過得都很充實、很快樂,這幾年,我由收而研,有藏而研,有研而學(xué),有學(xué)而逐步走上了著書立說的道路,2014年春,硯界德高望重的蔡鴻茹老師在看到我收藏的硯臺和我撰寫的文章后便在給我《硯海精波》一書寫的序中這樣寫到:“搞收藏是他的業(yè)余愛好,其工作由教師到新聞宣傳、行政工作等,屢經(jīng)變動,但對收藏卻癡情不改,收藏品中硯臺是其大宗。為了搜集硯臺,他耗資費力,業(yè)余愛好幾乎成了主業(yè),占據(jù)了他的大部分生活空間。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至今,窮三十余年之力,已收藏數(shù)百方古硯,不僅使家藏充盈,也使傳世古硯免于流失。不止于收藏,他還對所藏進行研究,發(fā)表多篇研究文章,在本集冊中他對每方硯都做了說明,冊首冠以長篇硯史論述,資料豐富,詳盡可讀。對于所藏硯臺,他還曾多次舉辦展覽,宣揚硯臺之歷史與文化,展示于眾,與同行共享,受到各界觀眾的好評。此次他將所藏及其他諸公收藏輯成巨帙編輯付梓。收藏的是歷史,傳承的是文化。對于一個收藏家來講、收藏、研究、展覽、出版等,該做的事他都盡力做了,竭盡全力于國家文化繁榮,光耀硯林,功莫大焉”。正昰蔡老這幾句鼓勵話,給了我信心和力量,從那以后的歲月,我更加珍惜那片硯田,更加廢寢忘食,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的躬耕硯田,我把硯田按肥瘦分類,并作出說明,以利后學(xué),我根據(jù)硯田的土質(zhì)形狀以及我長期耕耘的感悟撰寫了銘文刻于古硯之上,在卵石研磨器盒上銘曰:石雖樸,有靈光,研顏料,卜吉祥。在一方秦漢硯板盒上銘曰:硯方鈕圓,宇宙之章。行圓持方,日久天長。此理運筆,方正倜儻。此理做人,福壽永康。在一方漢代圓餅硯盒上銘曰:一元復(fù)始,萬象更新。研墨和濡,潤染乾坤。液浸膚里,歲月年輪。馳騁兩漢,屢建功勛。一日我見外孫女萱萱的素描,頗感驚訝,遂銘硯勵之:所畫精準合度,樸拙帥氣靈秀。書畫雖靠天分,不勤難成氣候。愿孫聞雞起舞,畫意直追沈周。在黑包紅童子牧牛硯上銘曰:十年力耕斑駁身,日耘夜行
業(yè)深。懵童不知老???,童趣濃時戲老君。在新羅山人聽桐硯上銘曰:華公慧眼識真珠,水巖魚腦木聲悠。金蟾偷閑紫云臥,聽桐覌魚樂無憂。在明代蟾形硯上銘曰:貌雖丑,善心篤。辟五兵,化丹符。鎮(zhèn)五邪,祛五毒。能招財,主大富。助寒士,折桂樹。在兒子買硯贈我我又回贈兒子硯上銘曰:魯兒購硯贈父,問我此硯精否?視之高眼抄手,頓感蒼天眷顧。囑兒朝夕相伴,常研細思領(lǐng)悟。與人高看一眼,對己低調(diào)自處。處世秉持操守,方圓進退有度。世事艱難險阻,悟透自有坦途。轉(zhuǎn)送囑兒自用,永葆世代福祿。
明代高眼抄手硯
在一方蓮花瓣硯上銘曰:素馨蓮,佛心居。出污泥,葉碧綠。傳經(jīng)書,功德聚。
明代花瓣形素心硯
在一方蠶池明代澄泥硯上銘曰:“本是一抔土,浴火封為侯,儒子明此理,何愁不出頭”,
明代澄泥蠶形池硯
在一方歙石金暈臥牛硯上銘曰:牛兒臥淌池,食墨腹中博。誰扯牛彈琴,噴他書五車。此牛成儒牛,賞金魚點落。
清代 淌池臥牛硯
在一方端石臥牛硯上撰銘曰:儒子牛,泮池臥,食墨砂,腹中博。默無言,心中悅??凑l再扯對牛說。我根據(jù)我常年耕耘硯田得出的經(jīng)驗,在劉紅軍司令的鼓勵、關(guān)懷、指導(dǎo)下繼續(xù)著書立說,至今天,我在故鄉(xiāng)山水的滋養(yǎng)下,在華夏廣袤的硯田上種出了《硯海精波》《硯臺春秋》《古硯銘文集》《民間藏硯選》《沈氏硯林新編》《閱微草堂硯譜新編》《歸云樓硯譜新編》等七部硯林新芽。
時至癸卯年冬,我已近喜壽之年,但我仍愛那山那水那片田,仍樂次不疲的耕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