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有君堂藝術沙龍”第3期—瑪吉阿米.木槿油畫作品討論會在李可染畫院宋莊院如期舉行。原定只有30人左右參加的小型討論會得到了人們的熱情響應,共有50多人前來參加活動。本次活動期間展出了瑪吉阿米.木槿小型油畫作品50余幅。討論會前,大家參觀了作品展覽,之后圍繞藝術家的作品進行了熱烈討論。討論會輕松、自由、活潑。參加討論會的藝術評論家、藝術家和金融文化工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談了對木槿作品的感受,并對其藝術發(fā)展提出建議。大家對木槿幾十年來在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上堅持不懈探索和已經取得的成果表示認同和贊許,對木槿同時具有金融高管、作家、詩人、翻譯家和油畫藝術家的多重角色以及在不同藝術領域表現出的天賦和才華表示敬佩。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創(chuàng)會理事、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院長西沐教授主持了當天的討論會。他認為系統地看了木槿女士作品后很是吃驚,作為一個繁忙的金融企業(yè)高管,投入這么大的精力,創(chuàng)作出如此多的作品,究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正應了一位哲人的觀點: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位女性藝術家,木槿的繪畫體現了女性所特有的敏感和對色彩豐富的把握,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繪畫的豐富性、多樣性、色彩的飽滿性。木槿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比如金融高管),與她內心獨特的、張揚的個性形成了鮮明的沖突,這種沖突帶給她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動力,并且又在她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她的繪畫的調子基調基本都是深色的,略微帶點靜穆與沉郁,但是表達的色彩又特別張揚,特別有個性,筆觸特別大膽。木槿同時是作家、翻譯家,這使她更多地思考自然與人、社會與人、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這些關系。她的這種思考表現在她的繪畫里面,在精神上更多的是要表現精神的原鄉(xiāng)和悠遠的意境,這就是詩意、詩境,這是她要表達的詩與遠方。
中央美院葛玉君教授表示:閱讀木槿老師的畫冊,感覺她是綜合素養(yǎng)非常全面的藝術家,她采取文字和視覺兩種語言進行呈現。畫冊的文字敘述中,既有她把藝術創(chuàng)作當作是一種生命的感悟,也有關于本體性繪畫研究的思考,有對于素描、色彩、透視、構成等藝術本體問題的分析,這讓我們看到了全面立體的藝術家形象。木槿老師的創(chuàng)作吸收了大量印象派的繪畫和色彩,但她同時在這種繪畫當中注重展現了它的本土性、民族性的東西、內觀性的東西。作為一名朝鮮族藝術家,木槿老師的作品中大量運用本民族經常使用的紅、黃、藍、綠這些重色色系,用色看似很大膽、很感性,實際這是一種理性的分析。有其設計在里面,從而透露出純粹的、熱烈的,有活力的藝術特點和樣貌。木槿的作品可以凝煉為6個關鍵詞,一是寫實性和抽象性。她的作品既有非常寫實的素描,也有偏向于構成的抽象作品,我們能感到她的作品筆筆有章法,處處有來路,很明顯體現出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以及這個過程滲透到她作品中的體現;二是思辨性和設計感。她的繪畫是一種理性過濾之后的感性,不是隨性的色彩,純粹性的感情注入,而是具有思辨性和設計感。她的作品看似很奔放,但是卻很有設計感,就是她故意在設計;三是堆砌、流淌、時間性。木槿老師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家,膽子非常大,很多作品都是大塊的色堆上去,堆砌感特別強,一層層的厚度。還有些作品是色和色之間的流淌、自然形成的那種狀態(tài)。這兩種狀態(tài)在我個人看來都和時間性關系非常大。它的立體性、疊加性,疊加的背后蘊含了時間性,以及那種流淌性、自由性、流動性所帶來的偶然的交叉、交融里面所蘊含的時間感是特別強烈的。在這樣一種堆砌、流淌、時間感的背后,把自己內涵的東西,本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個人經驗和一些內在的景觀投射到畫面上。所以,她是一位非常有主動性分析能力的藝術家。建議藝術家在前期全面探索的基礎上,后期能集中到一到兩個脈絡上,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李可染畫院副院長兼書法篆刻院執(zhí)行院長,中國金融書協郭永琰主席認為這次展覽使他作為木槿的老同事第一次全面、立體、多層面地了解了木槿。她認為木槿的作品給了我們三點感受,第一個是畫出了藝術家自己的感受。第二點是畫家抓住了自然景物的千變萬化,通過觀察,注重表現不同陽光下的色彩。第三個特點是畫家在色彩方面有所探索。比如說她的風景系列《雞冠花》,色彩運用是非常豐富的。
高等教育出版社蔣文博編審認為本次展覽和討論會是在生活世界里聊藝術,別開生面。蔣文博立足語言和思想層面,從繪畫表達的內容、審美意象的內涵、藝術觀念與繪畫語言的關系三方面闡釋了木槿的作品。結合馬格利特的《這不是一支煙斗》對比分析木槿的《并非抽象》,認為后者追求的既不是具象,也不是抽象,而是要表達她內心深處的審美意象,其追求的審美意象超越了具象或抽象風格的局限,指向了形式語言背后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意象層面,木槿的作品具有寬泛的包容力,涵蓋造型、色彩、構圖、筆觸等,形成超越語言風格的融合統一。只有回到意象層面,藝術家才有望獲得不受約束的創(chuàng)造。木槿是從具象出發(fā)走向抽象,最后到達意象的綜合。這種非凡的意象綜合能力,跟木槿對文學的深切喜好和豐富經驗密切相關。她寫了大量思考性文字,“尋尋覓覓跌跌撞撞拷拷打打的無外都是對真理的追尋”,讓文字語言、視覺語言在思想的高度融為一體。木槿天性悲懷,曾為幫助“當代鄧肯”洪信子、欲知島的新伊甸園、泥塑老藝人、青年學子等傾其所有,也因自身眼疾、個人生活等產生輕生念頭,但在工作和藝術中完成了精神蛻變,如同奧地利作家卡夫卡堅持用繪畫發(fā)掘他內心的陽光一樣。蔣文博認為,古人有“詩書畫印”四全的追求,意指整體的概念;在數字化語言泛化的當代,從木槿的藝術實踐和研究中,可以更好思考人類藝術家的本質功能。
金融畫院院長范一冰女士認為木槿的畫面色彩運用大膽、熱烈,充滿激情,體現了一個女性藝術家特有的感受。她的作品充滿了對世界、和平、生命和家庭的人文關懷,所以色彩是有溫度、有熱情的。看到她熱烈感情的作品,我的心是跟著她的作品在愉悅,看到她比較冷調子作品,我的心在沉思,會回歸到比較哲思的層面來想畫家到底在表現什么,在想什么。欣賞她作品的時候,覺得時而給我熱烈和愉悅,時而給我靜靜的沉思,時而又覺得像一首交響樂,給我?guī)硪曈X和各類感官的綜合藝術享受,我相信這種感覺每一位觀眾都會有。
中央美院劉禮賓教授在討論中談到:木槿作品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生命力非常張揚,這其實是很多畫家身上所表現不出來的。她的畫給我第一個感覺就是這是屬于她個人的東西,是從她的生命狀態(tài)直接打造畫面的這種表述、這種直接性,這是讓人非常感動的一點。近十年來,我觀察到有各個領域的人進入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他們往往能表現出學院或者職業(yè)藝術家身上所不具有的東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學識和生命狀態(tài)的轉化,在這種文化層次上,他們往往比我們美術界的人有更清醒的認識,往往針刀直入,一步到位。木槿作為畫家與她作為翻譯家的角色是類似的,同樣面臨不同狀態(tài)轉譯的矛盾。目前在木槿作品中能看到不同藝術流派的風格,她寫生很專業(yè),畫抽象時候又非常直接、大膽。幾年的時間能把各種表述達到這樣到位的程度很是厲害,一但能夠達到信雅達就會很了不得。
國家藝術基金原主任雷喜寧認為木槿對于色彩有很好的把握能力,在豐富的色彩冷暖變化中能夠控制好整體色彩的和諧。她的筆觸很大膽,在厚薄、在用筆當中能夠保持色彩層次分明,安排好空間關系,這種掌控能力讓我有很深刻的印象。國畫大師齊白石說過,藝術妙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俗,不似為欺世。我覺得木槿女士的作品體現了這樣一種藝術的妙境和追求神韻的精神。
中鐵建資本管理集團董事長冀濤、中國金融作協主席閻雪君、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張大林等嘉賓也在討論會上發(fā)言,從不同層面對木槿的作品給予了肯定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