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畫面、人物,光線,稍縱即逝。被時光切割的記憶,構成了我們的生活。而對于這座城,很多人卻少有關于他的記憶。
紫禁城,讓我們重新走進這做城,從不同的視角,去探尋在不同的人生下,它是什么樣子。
7月15日,讓我們跟隨何宇鵬老師和方喆導演兩位老師,在北京角樓圖書館一起聊聊北京孩子眼中的紫禁城。
嘉賓一:
何宇鵬先生為滿族正黃旗人,1978年生于北京,因其父為故宮古建專家,在故宮從事古建修復工作長達三十五年之久,為故宮古建修復第一人,參與了故宮太和殿修復工作等等。
何宇鵬先生現為西藏自治區(qū)“瑪尼石刻拓繪”非遺傳承人,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國家文物局特邀考古學者,中國收藏家協會民族藝術品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收藏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防偽技術協會會長。何宇鵬先生的代表作,多彩拓繪金剛手菩薩得到了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的高度認可,并在畫作上題字予以作品高度藝術肯定。
何宇鵬先生作為關門弟子師從頤和園與故宮特聘專家王敏英學習中國傳統宮廷書畫裝裱,囊匣制作,古籍善本修復等非遺技藝。何宇鵬還十分有幸曾跟隨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已故研究員沈偉先生研習過治印技術。
嘉賓二: 方喆導演
鼓樓人藝創(chuàng)始人,東城區(qū)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西城區(qū)文旅局宣‘講員,西城區(qū)體育局宣講員,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追夢人物,CCTV《我奮斗 我幸福》講述人物 ,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紀錄片《京之軸》主人公。
主要榮譽:西城區(qū)優(yōu)秀宣講員,西城區(qū)最佳主持人 ,2018年感動西城人物 ,2019年提名北京榜樣。主要作品:《旗人》、《胡同足球》、《北京方言》、《中軸線上的曲藝人》
主持人:姜玥
角樓圖書館運營負責人
講座一開始,方喆導演回憶道:從小生活在北京內城,小時候上景山少年宮學手風琴的路上經常途經故宮紫禁城,從小對故宮就產生了巨大強烈的向往,但是和每個70、80后北京孩子一樣,去過故宮的次數屈指可數,學手風琴吃的苦是童年不可磨滅的記憶!回憶的這些往事,方導突然想起來有何宇鵬老師講過故宮里還有個自己的足球場!
何宇鵬老師接著話頭娓娓道來,故宮是有一個內部足球場,曾經還做過邀請賽,那是80年代的記憶了! 小時候自己生活在故宮的幼兒園給童年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說幼兒園老師經常在午飯之后,帶著所有的小朋友們,手拉手,前往乾隆花園里的倦勤齋前面的空地上去拔草。那時候小朋友的個頭,還沒有草高,拔著拔著經常自個兒就摔一個大屁墩兒。另外,講起自己家住在故宮外,俗稱13排的故宮宿舍時,目前父親經常從家里,打開窗戶,一根魚竿就伸出去了,從筒子河里,經常釣各種淡水魚。那時候家里最不缺的就是吃魚了。
姜玥好奇的問道:故宮天黑以后,真的是伸手不見五指,聽說過故宮四點以后發(fā)生了靈異事件,是真是假?何宇鵬老師捋了一下頭發(fā),輕聲慢語的說:其實宮墻的墻面使用的漆料是含有鎂這類物質,所以天黑之后,出現一些反光,也是正常的,再趕上月黑風高的日子,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
參加活動的觀眾們非常踴躍,因為難得近距離聽到這么有趣的人物故事,有位帶著孩子來的高個爸爸提問:聽說故宮里面皇帝居住的地方并不是太舒適?是真的嗎? 何宇鵬老師笑了笑說:參與過故宮內部修繕的人都知道,皇帝對生活品質的講究不是你我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舉個例子,在乾隆皇帝休息的床榻外間,還有一個臥榻間,在那兒可以通過巨大的玻璃窗向外看,夏天納涼觀雨,冬日暖炕賞雪!不無愜意!
說到這里角樓主理人姜玥忍不住翻出何宇鵬老師去年在故宮為古建部做文保修復的工作照片,可以看到何宇鵬老師幾乎是跪在黑黝黝的殿里,僅靠師哥用手機打開的微弱光亮完成了對門圈紋飾的拓印留樣! 何宇鵬老師不僅感慨,古建修復還有文物修復工作并不是像電視紀錄片,宣傳片里描述的那么風花雪月,這是一項枯燥,艱苦,嚴謹的事業(yè)!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做一件事,這才是文保人每天的日常!希望有更多的小朋友種下這顆種子,未來更多的參與到國家的文物保護工作中來。本周《我眼中的紫禁城》講座活動活動在參與者大小朋友和嘉賓老師們積極探索 ,互動充分的氣氛中圓滿劃上逗號,下周將迎來何宇鵬老師的師父:王敏英老師和鄭弘師公,給大家講講清式皇家內檐裝裱和囊匣制作,想知道這是什么意思么?周日參與角樓圖書館搶票吧!
攝影:胡京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