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特約記者:藍丹) 七月一日天,秋生履道里。農歷的七月初一,是駱越重要的文化遺產七月祭的開祭紀念日。8月16日,來自古駱越水郁江流域70多家大王廟(龍母廟)的代表,聚集南寧永和大王廟,舉行隆重的開祭民俗活動。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也應邀派出10多名民俗專家代表,現場觀摩了自治區(qū)級文化遺產大王節(jié)民俗傳承活動邕江水上人家傳統的開祭祈福民俗表演。
據介紹,七月祭是嶺南駱越故地最具特色、最有神秘色彩也最被學者們誤會的民間祭祀活動,人們通常叫它“鬼節(jié)”,說是七月初一鬼門開,新鬼舊鬼全出來。有學者稱之為“中元節(jié)”,說是宋朝時人們要過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因為元兵攻打嶺南,所以人們提前在七月十四過節(jié),以防兵禍。
但是在駱越文化的核心區(qū),不僅七月十四過節(jié),而且從初一到二十一,幾乎天天都在過節(jié)。實際上七月祭民俗是駱越后裔民族對駱越古國開國大典的深刻記憶,按照著名民族學家梁庭望的考證,七月祭是駱越古國建國的國殤紀念活動和女王登基紀念活動的重要文化遺存。
駱越重要文化遺產七月祭有它獨特的儀軌:七月初一到初七叫頭七,祭新鬼;七月初八到七月十四叫二七,祭祖宗鬼;七月十五到七月二十一叫三七,祭大王鬼。對于祭大王習俗嶺南民間留下了千古傳揚的諺語:“七月十七大王病重,七月十八大王逝世,七月十九做棺材,七月二十葬大王,七月二十一大王復活。”所以七月二十也叫做大王節(jié)。
民間傳說大王原來是鳥王稻神婆,她七月二十去世后,麻雀把她的棺材抬到月亮上埋葬得了仙氣,因此七月二十一她又復活,轉世成了駱越開國女王祖母王,后來祖母王又轉世變成了媽祖。
在當天上午的開祭儀式上,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會長謝壽球致詞時指出,駱越民族的祖先神從稻神婆轉世成祖母王婆,又轉世成為媽祖婆的“三婆”崇拜民俗,反映了古駱越人開創(chuàng)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明后,又開創(chuàng)了江河水事文明,再向海而興開創(chuàng)了海洋文明的燦爛歷史進程,它神秘的民俗活動形式,深藏著豐富而多采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和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的民族精神。
“三婆”崇拜為什么成為嶺南駱越故地普遍的民間信仰,七月祭民俗為什么成為中華文化難解的千古之謎,至今許多專家學者對它的解釋,堪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王轉世記憶為我們解開駱越民族這一神秘的民俗提供了重要的鑰匙。對此,謝壽球強調,中華民族振興的歷史,就是一個生產力不斷創(chuàng)新的歷史,駱越后裔民族世世代代傳承的七月祭文化遺產,就是對祖先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歷史的永恒紀念。
2016年11月,南寧大王廟的大王節(jié)民俗傳承,入選廣西第六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本次七月祭開祭儀式中的水上人家慶祝開江開海祭祀活動,就是這一歷史記憶的“活化石”。所以,傳承和開發(fā)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中汲取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助力當前的大西南出海新通道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是欣逢盛世正當時。
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挖掘和解秘駱越故地特有的七月祭駱越文化遺產,成功地將其中的大王文化習俗、唱婭王民俗、駱垌舞藝術、天琴藝術成功地申報成為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將七月祭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經濟亮點,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在西林縣的支持下,傾盡全力將唱婭王民俗的研究成果創(chuàng)編成大型民族音樂舞蹈詩劇《唱婭王》,演出后引起強烈反響,被廣西區(qū)黨委宣傳部審定為自治區(qū)級文化精品扶持項目。